n123463

7月24日,中方会见了来访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纪

7月24日,中方会见了来访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间点。中方提出了未来中欧关系发展的“三点主张”,那么如何理解呢?

在全球格局动荡的当下,中欧两大力量能否避开地缘冲突的陷阱,重塑互信基础?五十年的外交历程中,贸易额从微不足道跃升至数千亿美元,却也夹杂着贸易逆差和安全顾虑的阴影。三点主张的提出,又将如何化解这些隐忧,开启下一个五十年的合作大门?这或许关乎世界多极化的成败。 中欧建交五十周年之际,选择这样一个节点举行高层会晤,源于双方关系的深厚积累和现实需求。从1975年起步,当时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联系,主要聚焦经济领域,贸易规模仅为数十亿美元。随着改革开放推进,欧洲企业涌入中国市场,推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升级。进入二十世纪末,合作扩展到科技和环保,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之一,年贸易额超过八千亿美元。这种经济互补性奠定了基础,但也暴露了不平衡问题,比如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引发内部担忧。 近年来,全球事件加剧了分歧。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洲安全架构面临挑战,中国对俄罗斯的立场被欧盟视为潜在风险,导致关系一度紧张。同时,供应链调整成为焦点,欧盟推行“去风险”策略,旨在减少对华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边投资。2025年上半年,欧盟内部辩论对华政策,强调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多重定位,中国则主张回归互利共赢。会晤前,欧盟领导人协调立场,考虑气候变化和贸易摩擦等议题。中国方面则准备强调多边主义,以应对国际规则秩序的变动。这些背景因素交织,推动双方寻求对话平台,避免分歧升级成对抗。 三点主张的提出,正是对这些背景的直接回应。首先,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这一点针对欧盟近年来对华认知的转变。欧盟将中国定义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政策倾向于强化竞争层面,导致贸易壁垒增加。中国通过这一主张,引导欧盟理性看待双边关系,强调合作大于竞争的基本面。历史上,中欧关系健康发展依赖于相互尊重,避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如果忽略这一定位,关系可能进一步复杂化。那么,欧盟如何平衡内部成员国意见,回归伙伴本质?这值得深思。 其次,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这回应了欧盟的“去风险”政策,该政策旨在多元化供应链,但部分举措被视为趋向“脱钩”。中国担忧这种演化会损害互利格局,尤其在关键矿产和科技领域。主张强调通过协商化解摩擦,维护经济互补性。例如,欧盟与中国在电动汽车和绿色技术上的合作潜力巨大,但贸易调查增多加剧了紧张。如何防止“去风险”变成全面分离?这需要双方审视实际影响,推动对话机制。第三,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这一主张避免直接点名特定国家,顾及欧盟立场,重点在政治解决争端和气候合作上。乌克兰危机是关键,欧盟敦促中国施压俄罗斯结束冲突,中国则主张劝和促谈。气候领域合作具体,包括减排目标和绿色技术共享,这已成为双边共识最多的部分。如何在多边框架下协调行动?这考验双方的全球责任感。